关键1:注意你的股权结构分配
新浪网联合创办人、曾说过,「学习跟资本做朋友,是创业者一辈子的功课。你答应的条件,将来要把它吞下去!」
所以:新创公司在规划投资架构时要讲清楚,确认创办团队在公司的股权至少在A轮前要过半,此外,在拿到资金时,也要确保创办团队或同事的「自己人」,董事席次比投资人多,要能掌握实质的控制权。如果席次不够的话,有重要决策要诉诸表决时,经营团队自然居于劣势。
a论融资过后,团队应该要设计让创始团队、A轮和后续B轮投资者的股权结构达到三方鼎立的结果,投资人的多元化,才能在投资人之间彼此抗衡,也可以避免团队受到单一投资人左右,或者因为与投资人的对立而让公司营运受影响。此外,中间如果有共同创办人退出,股权设计又是另一门学问,要思考股份要退回来要给投资人还是创办团队。
关键2:保持与投资人的顺畅沟通
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不断跟投资人沟通,投资前后都必须确认投资人是否认同你的理念。其次,也要用投资人懂的语言沟通,对投资人来说,要让他看到未来赚钱的目标和希望,有许多新创在募到资金后,就开始装修办公室、雇用员工,通常董事会一季检视一次财务报表,如果看到财务支出较多,也许就会开始变得紧迫盯人。
一位曾经的创投业者分析指出,许多投资人看过很多案例,喜欢用过去经验判断就下指导棋。这种情况比较常发生在公司创投或是策略投资人身上,因为他们要的是「如何增加我公司的效益」,或是「我过去有经验,我教你怎么做」,所以两边沟通就会不顺畅。
这比较少出现在传统创投身上,因为通常创投玩的是资本游戏,定位常是财务投资,对创投来说,只看数字和报表,他投资新创10个只要最后有1个成功出场赚到钱就够了,不会插手公司决策太多。
如何跟投资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?会计业者建议,投资人在意财务报表,A轮时团队就要开始派懂财务状况的专人去经营投资人关系,例如公关、财务长或特助,跟投资人充分解释现在的财务状况,像是费用如何调整等等。此外,沟通的工作不要由共同创办人去做,因为共同创办人通常很忙,加上大部分的创办人都是技术或行销出身,数字概念通常不是这么强,若是没有回答精确的数字,很容易形成投资人的不信任。
如果你想往海外扩张,得重新设计境外股权架构
创投建议,投资人通常会投资境外公司或闭锁型公司,这样比较好设计股权架构。第一种方式,可以设立境外当做控股母公司,把国内当成子公司。
第二种方式,如果新创遇上股权结构分配的问题,同时在东南亚市场发展得还不错的话,可以重新设计境外公司的股权,跟国内的完全切割,开一个境外公司,再开东南亚子公司,母公司就占股一点点。
但这又签涉到商标的问题,如果新创在海外已经有商标的话,用这个架构就要看自身的品牌和技术如何授权给境外公司。如果没有商标的话,那新的境外公司就可以直接在各地申请商标。
第三种方式,新创公司想去东南亚,当地有合作商想投资,可以选择合资子公司,让母公司持有股份。
回过头来,A轮以前的初早期新创公司,本来就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,一步步在错误中学习,投资人在做「风险投资」,期待最后可以有高获利的同时,也要思考自己是否能承担「风险」。
前几年变身「媒体宠儿」的明星新创,总是难免有走下神坛的事件发生,像 就连人们只看得见媒体上成功的案例,往往会忽略,人性就是「失败不会让别人知道」,尽管失败是日常的风景,这也导致
对创业者来说,永远别去羡慕别人的烟花,哀矜勿喜,你是否能靠自己赚到客户的钱,入袋为安,才是经营事业的关键。对整体创业生态圈来说,如何避免其他创业者再重蹈覆辙,能否从这些走下神坛的事件中学习,才能让这些花费社会成本的事件,发挥它最大的意义。